
7月18日,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来我县开展专题调研活动,并召集县上文化工作者在县文化馆举行了调研座谈会,县图书馆馆长郝明华作了题为“镇巴在酝酿一部地域文化史诗”的发言,现整理编发如下:
作为80年代从大学毕业回到镇巴县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说,见证了改革开放后镇巴文化事业的发展,也亲身参与了镇巴的文化建设,也深深地陶醉于镇巴文化发展的成果。通过建设与发展,镇巴文化形成了布局合理、条块分明、相互独立又相互辅益、齐头并进又凝聚合力,一个山区小县,充分展现了文化大县的活力和令人信服的社会影响力,发展成绩令人慰籍。镇巴先后成功创建了全省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文化先进县,两个文化单位荣获全国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,镇巴县被国务院命名为“民歌文化艺术之乡”,其“镇巴民歌”被命名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,县委县政府推动的民歌“五进”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获得了非常丰厚的成果,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民歌传承人,而且以刘光朗、彭光琴、田洪涛为代表的民歌歌手把镇巴民歌唱红了三秦大地,唱进了北京城,唱到了海外。文艺创作上,我县先后出现了十多位较有影响的创作人才,出版文学作品数十部,其作品获得过省文化厅的一等奖,也获得过文化部的创作奖,由于奖项太多,不一一赘述。全县二十个镇全部建立了文化馆、文化信息共享工作站和图书分馆,每一个站都有一个配套的文化广场,文化随处可见,活动天天不断。思考镇巴的文化现象,我深感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当关键的因素:
一、县委、政府的决策充分体现党的文化政策。镇巴县是一个山区穷县,有追述的历史也就三千余年,镇巴县是老少边穷地区,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镇巴没有优势,面对一个地域大县,经济小县,财政穷县,怎么办?县委县政府选择了临困突围的举措,建设文化大县,从文化建设入手,提升全民的精神文化素质,提升全民脱危突困的精神动力,得到了全民的认可与拥护,在文化推动下,全县人民凝心聚力求发展,逐渐形成了“不甘落后,勇于奋斗,甘于奉献”的镇巴精神。
二、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。多年来,县委书记、县长几乎每年都要到文化部门主持文化工作座谈会,他们一直要求我县的文化工作者,一定要将文化活动与县上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,这实际上也就是《讲话》提出的“两个结合”,正是因为这样,在外界“炒星”的时候,我县文化“炒”的事生活,在外界大肆张扬灯红酒绿的生活的时候,我们文化人宣传的是普通人的辛勤劳动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县文化传播的都是正能量。
三、主管部门勇于担当文化工作的先锋。县委宣传部、县政府分馆领导经常深入文化单位,参与文化活动的实践,主管部门的领导更是战斗员,这在我们县应该是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,这些领导发号施令的时间少,但做具体工作的实践多,他们可以搬道具,也可以为演员抱服装,亲自参与剧本讨论和台词创作,他们以自己的亲身行动影响和带动了文化工作者,这些行动的背后显示的是一个真理:事情是做出来的,不是喊出来的。今年,我们县拍摄了一部微电影《守望》,写的是真人真事,其传统文化的震撼力令人难忘,这是近年来难得的艺术品。这就是文化主管者给我们作得示范。
四、镇巴文化人心有所属。作为业务工作者,也许一定不在乎金钱和名利,但很在乎管理者的看法,这一点,镇巴的文化工作者是幸运的,因为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,文化工作者觉得奋斗有劲头,追求有意义,愿意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心血与汗水,这是其一。其二,镇巴的文化活动没有缺过钱,这并不是说县上很有钱,而是说只要文化上要用钱,县上总是千方百计给予支持,为了推动创作,县上预算专款支持县级文学刊物《山之魂》,每年还拿出一定的资金,支持县内传承出版著作。甚至县委书记到市上争取资金为图书馆购买图书。这让文化工作常常提醒自己,要用百倍的努力来感谢组织的“知遇之恩”。
我常常在想,正是有了以上几个条件,镇巴这个山区县,在文化建设上已经走出特色的基础上,也许正在酝酿一部文化发展的史诗。镇巴的文化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指导下,已经闯出了一条路子,但,我们还有很多不足。
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差距,文化馆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文工团等硬件想当差,县委、政府把县城最后的地方都给了文化单位,但就是修不起合乎标准的房。这不是不情愿。而是因为的确没钱。至2017年,全县的财政收入才一亿多一点,县长这钱怎么用啊?所以建设县级文化设施最好由国家统一规划标准,统一拨款建设(也许你们认为我幼稚,但穷人就是敢于说真话)。
二是公共文化服务部门编制太少。现在的编制是上世纪留下,多年来未动过,也没人敢动过。建议在这次机构改革中适当扩大公共服务体系的编制,以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全面开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