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中国节•清明 | 镇图有声 | 中华诗酝:听风听雨过清明
网络中国节•清明 | 镇图有声 | 中华诗酝:听风听雨过清明

图片


图片
图片

传统


踏青思故正当时



清明·踏青思故正当时

气清景明,万事皆有春意

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遥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遥。”一首《清明》诗常常会把人带入对逝者的怀念中。

最初,清明并不是一个节日,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。如今,清明节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,与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,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。

清明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,又是人们亲近自然、踏青游玩、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,更重要的是,它作为一个时间节点,提醒人们铭记过往,感恩为我们默默奉献的人,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。

图片


《清明》

[唐] 杜  牧

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图片


清明时节雨纷纷


清明,虽然是柳绿花红、春光明媚的时节,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,常常赶上“闹天气”。

远在梁代,就有人记载过: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,往往有“疾风甚雨”。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,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作“泼火雨”。

图片



《清明》

[宋] 黄庭坚


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

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

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

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蒿共一丘

图片


佳节清明桃李笑


“清明”对于“桃李”来说,自是“佳节”,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,即便是眼下,也绽尽春光,引领季节的舞台,缘何不“笑”呢?只是这“笑”越张扬,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。

“野田荒垅”似乎更适合于“清明”这个节日本身。累累埋骨,处处荒冢,忠奸贤愚冤怨节烈,统归于黄土,怎会不“生愁”呢?

图片



寒食野望吟

[唐] 白居易


乌啼鹊噪昏乔木,清明寒食谁家哭。

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垒垒春草绿。

棠梨花映白杨树,尽是死生别离处。

冥冥重泉哭不闻,萧萧暮雨人归去。

图片


清明寒食谁家哭


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,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,祭扫坟茔,慎终追远。

实际上,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,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,因为两节相连,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。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唐玄宗下达诏令: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“五礼”,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。

图片



《风入松·听风听雨过清明》

[宋] 吴文英


听风听雨过清明,愁草瘗花铭。

楼前绿暗分携路,一丝柳、一寸柔情。

料峭春寒中酒,交加晓梦啼莺。


西园日日扫林亭,依旧赏新晴。

黄蜂频扑秋千索,有当时、纤手香凝。

惆怅双鸳不到,幽阶一夜苔生。

图片


听风听雨过清明


寒食、清明凄冷的禁烟时节,连续刮风下雨,意境凄凉。风雨不写“见”而写“听”,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,不忍见,但不能不听到;晚上则为花无眠、以听风听雨为常。

首句四个字就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,听风听雨,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,不由让读者生凄神憾魄之感。

图片


《木兰花慢·拆桐花烂漫》

[宋] 柳  永


拆桐花烂漫,乍疏雨、洗清明。

正艳杏烧林,缃桃绣野,芳景如屏。

倾城。尽寻胜去,骤雕鞍绀幰出郊坰。

风暖繁弦脆管,万家竞奏新声。


盈盈。斗草踏青。人艳冶、递逢迎。

向路傍往往,遗簪堕珥,珠翠纵横。

欢情。对佳丽地,信金罍罄竭玉山倾。

拚却明朝永日,画堂一枕春酲。

图片


乍疏雨、洗清明


清明时节风和日暖,百花盛开,芳草芊绵,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、踏青。

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,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,是一首典型的“承平气象,形容曲致”之作。

图片


清明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

欢乐与哀思共存,悼亡与新生交织

气清景明,万事皆有春意



诗词库




厚植传统文化 践行铸魂使命

古诗词是弥足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,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,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。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主阵地,有责任将丰富、悠久、厚重的诗词文化资源推而广之,充分发挥文化涵育功能,培根铸魂、启智润心。


赏读诗词之美 回归精神原乡

通过纵横交织的维度,于诗海撷珍,从字字句句中发掘古今共通的文化羁绊,引领读者与诗词背后那些伟大的灵魂形成精神共鸣,回归精神原乡,凝聚起华夏文明亘古流传的精神力量。


收百世之阙文 酝诗意于朗声

演播人员经过前期对每首诗歌创作背景的系统学习,深入理解诗歌的作者生平、主题、情感表达和创作意义,力求精准演绎和传达古诗词蕴含的情感、美感和内涵;广播级后期制作与配乐配效,更好地渲染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。






来源:云图有声
责编:张娜
审核:康英